当前位置: 财富池  >  知识库首页  >  金融书籍  >  猎杀?“中国概念股”危机(股票书籍)

猎杀?“中国概念股”危机(股票书籍)

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那些主要收入源于境内并在中国境外证券市场上市的企业的股票(简称“中国概念股”),特别是部分通过反向收购在美上市的企业由于财务报表无法准时提交、被投资者怀疑欺诈或者涉嫌财务造假,便遇到空头(即卖空者、看跌者)的大规模袭击与猎杀。此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随后介入调查,强制这些企业的股票停牌,或者要求其退市。 被猎杀原因何在?是内外还是外伤,或是猎杀者的合谋? 这是一场危机,也是商机!!

股票书籍

猎杀?“中国概念股”危机(股票书籍)

猎杀?“中国概念股”危机作者简介

叶有明先生,现任美国乔丹公司(中国)总裁。叶先生于1995年初加入该集团公司美国总部,先后任国际部主任、集团副总裁,并于2003年兼任公司(中国)总裁。叶先生负责集团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投资业务。
乔丹公司于1982年在美国纽约成立,是活跃在美国华尔街上历史最长的大型专业PE投资基金管理机构之一。自成立以来,成功完成了超过300家公司的兼并/收购/投资业务。在叶先生的主导下,乔丹公司(集团)先后在中国成功完成20余个投资项目,投资形式包括民营企业收购、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股权竞购和绿地投资等。

叶先生是带领美国PE在中国从事投资/收购最早的专业人士之一。叶先生目前担任十几家中国境内及香港公司的董事长、执行董事、董事,也是美国资深合伙人之一。叶先生经常应邀作为演讲嘉宾出席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美国举行的各种有关中国的投资会议,例如第五、第六届亚洲股权及风险投资论坛,第1—5届天津中国国际股权融资洽谈论坛,叶先生的完整的财务背景、丰富的公司运营经验、睿智的投资分析能力得到国际投资专业人士的好评。叶先生著有《股权投资基金运作—PE价值创造的流程》一书。该书高屋建瓴,是业内人士撰写的全面介绍PE操作实务的著作,一经出版,即获得如潮好评。书中提出的若干投资理念,被业内人士奉为圭臬。

叶先生1980年代初期曾服务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北京总部,是中国最早一批从事专业投资的资深人士之一。八十年代后期,叶先生在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从事金融期权的交易,是该交易所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大陆出生的场内交易员。

叶先生拥有著名的美国国际管理研究院(雷鸟)MBA学位,主攻国际金融,同时拥有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MBA学位,主攻营销管理。

叶先生是美国芝加哥高级经理人协会国际委员会成员,美中商会芝加哥总会的理事成员。叶先生在国内担任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常务理事,上海并购俱乐部副秘书长,美国企业成长协会中国区主席等社会职务。

王钊先生现任一家美国股权投资基金中国区的投资顾问。王钊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硕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数理金融专业,有哈佛大学和芬兰赫尔辛基商学院的交流经历,并在国内知名期刊发表过2篇论文。

猎杀?“中国概念股”危机内容简介

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那些主要收入源于境内并在中国境外证券市场上市的企业的股票(简称“中国概念股”),特别是部分通过反向收购在美上市的企业由于财务报表无法准时提交、被投资者怀疑欺诈或者涉嫌财务造假,便遇到空头(即卖空者、看跌者)的大规模袭击与猎杀。此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随后介入调查,强制这些企业的股票停牌,或者要求其退市。
被猎杀原因何在?是内外还是外伤,或是猎杀者的合谋?
这是一场危机,也是商机!!

猎杀?“中国概念股”危机书籍目录

序幕:20天的停牌,28天的退市
1危机悄然而至
2内伤?外伤?
2.1“中国概念股”停牌或退市原因分析
2.2被停牌或退市的27家公司综合信息
2.3如何减少损失?
2.3.1财务方面
2.3.2内部控制方面
2.3.3所有权结构方面
2.3.4股票交易方面
2.3.5其他

3猎杀者的盛宴?
3.1盛宴的果实
3.1.1猎杀者
3.1.2猎杀流程
3.2被捕者的反击

4红筹功过:VIE的原罪
4.1四起四落的中国概念股
4.1.1前四次中国概念股浪潮
4.1.2中国概念股分类
4.2为什么选择美国?
4.3中国概念股海外上市的20年交易结构演变
4.3.1红筹模式
4.3.2VIE模式
4.4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方式
4.4.1反向收购模式
4.4.2APO模式
4.4.3SPAC模式
4.4.4非IPO上市的缺陷

5利益至上?
5.1“妖魔化”的律师行业?
5.1.1中国概念股与集体诉讼
5.1.2阴谋论?
5.2“说不清”的审计机构
5.3投资银行与财务顾问
5.4投资基金

6围剿合谋?
6.1监管者的警告和调查
6.2SEC的角色与调查流程
6.2.1SEC调查流程
6.2.2SEC:不是一个人在监管

7市场为王!
7.1SEC的监管目的
7.2OTCBB市场
7.2.1OTCBB市场的六大优势
7.2.2哪些中国企业会在OTCBB上市?
7.2.3OTCBB市场的不足
7.3壳
7.3.1什么是壳?
7.3.2壳的费用例举
7.3.3壳的四个基本种类
7.3.4不同经营状态的壳
7.3.5壳公司的选取

8危机?商机?

附录
附录一在美国IPO上市的中国企业信息汇总
附录二1999年以来中国企业境外IPO表单
附录三“伪中国概念股”企业名称汇总
附录四SEC主席MaryShapiro致美国国会金融服务分委会主席的信
附录五纳斯达克上市标准
附录六在OTCBB上市的中国企业汇总(含港、台)
参考文献